发展
严浩一直不认为创业有很大的挑战。
创业资金方面,因为EPS公司业务与软件本质是一样的,接到项目,做好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资金投入。而且医药公司会预支一部分经费,所以需要的资金根本就不多。
客户方面,由于做学生时,就与日本大的医药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长期合作产生了彼此的信任。“我们首先从一流大公司拿到了项目,虽然项目不大,但建立了相互的信任。而因为这种信赖关系,我们起步的时候就很容易。如果贸然进入这个行业,大公司不会对你态度如此之好。”
现在统计业务仅占EPS公司业务的3%弱,但是当时却是敲门砖,EPS公司就是凭借它发展起来的。统计比较专业,跟大公司很平等,高端切入比较方便。如果一开始做的是低层次的业务,再切入高层次的业务就比较困难。
EPS拿到的第一笔有突破性的大单,就是从日本厚生省药剂疫学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我们也曾听说,当时厚生省有过考虑,第一次把这样的项目交给一个由中国人担任社长的公司是否合适,但是后来我们还是拿到了厚生省的项目。他们本身就是从事医学项目的人,有着科学的严谨性,而不会考虑其它因素。”严浩说。
这个政府项目的取得,让EPS一下子打响了品牌。以后,EPS陆续拿下了日本三共株式会社,大鹏药品工业、武田药品的项目订单。公司业务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严记忆中最深刻的,反而是公司建立初期的一个小故事。
当时EPS已经建立了两年。因为公司业务成长,所以需要招聘人手。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广告以后,一下子来了八十多个日本人面试。面试以后,EPS有史以来第一次招了四名新员工。
“以前是不一样的,因为都是自己人,而且大家一直都是同学和朋友,比较熟悉,所以根本没有人叫你社长。”严浩笑着说。
但是新员工进社以后,严浩第一次听到有人叫“严社长”,顿时觉得肩上有了沉沉的责任感。
“以前随便什么时候发工资都行。但是现在说好25号发工资,拖到26号,员工就会有意见。所以开始觉得自己有责任了,要做一个经营者,要开始转型。”
EPS做到第三年,就开始有一些公司的样子。1997年到1998年,业务达到了十几亿日元规模。日本的新光证券公司找到EPS,最后将EPS保荐到日本创业板成功上市。
人才是最大的困难
严浩一直想不起公司这十年来的发展曾经遇上过大起大落的事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任何喜剧性的困难。但是,他也说,每逃诩会遇上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尤其是一些除了业务之外的事情。作为一个经营者,他也确实一直在学习。
“我们是做项目的公司。日本客户是很挑剔的。与中国有点不同,项目取决于与个人的关系。日本人非常仔细。所以做项目很辛苦,在细节方面都要注意。每逃诩会出现这种情况:项目有危机,需要去救火。有时项目就只能免费做了,以表示赔罪的诚意。”
严浩认为,从创业的角度来说,他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才培养。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