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销商瑞银研究报告指出,碧桂园06年的销售额达79亿元,楼盘落成量130万平方米,销售额位列本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公司前5大,落成量则是前3大。该行预期,2008年碧桂园的落成量,将大增至300万平方米,毛利率上升至40%(2006年为33%),2008年全年纯利会由2006年的15.19亿元,大升至56.76亿元。
面临资产结构调整
碧桂园能获得如此高的机构评价,关键一点是,碧桂园固定资产比较优质,并有丰富的土地储备与持有物业。来自碧桂园网站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主要业务是开发大型住宅区项目及销售各种类型的产品,包括单体住宅、联体住宅、洋房、车库及商铺。作为综合房地产开发商,我们亦参与建筑、安装、装修、装饰及物业管理业务。同时我们亦开发及管理若干项目内的酒店,使房地产项目具有更完善的配套服务和更大的升值潜力”。
一名已认购的欧洲基金经理对本报说:“碧桂园过去的盈利强劲增长,来自他们可以低价取得土地,但现时他们是否可以同时做到?在广东省以外能否同时做到?”
杨国强的回应简单而充满信心:“我是做泥水出身的,10多岁做到现在,对于成本控制很在行,我们以往可以做到,现在都可以做到,我们走出广东省,全国都是一样。你看我们去年10月1日在湖南开盘,出货的速度和其它项目差不多。”
对于碧桂园的土地储备,大部分业内人士表示“这家公司非常神秘”。实际上,碧桂园已经展开全国布局,“江苏已经拿了2000多亩地。”知情人士透露,而在北京和天津,均有项目储备。“2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是肯定有的。”但是,目前碧桂园名下的酒店度假村等均没有进入盈利阶段,正常的资产效率很低,知情人士透露,“鹤山、江门、增城等固定资产的评估很高,但都已经做了银行抵押物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碧桂园上市后将面临3个主要问题:跨区域运营能力、郊区开发的核心模式转变和庞大资产规模之下的资产效率有多高?
跨区域营运能力是该企业必将要解决的问题。“碧桂园曾是一个很封闭的企业,这两年有所改变,”一位曾在碧桂园任职的知情人士透露,近年来,碧桂园在逐步改善管理团队,逐渐增强团队的多元化,最近也在招揽一些有国际背景的人才。
上市后,随之而来的核心发展模式也面临瓦解。碧桂园的核心模式是郊区物业开发,呈粗放型,深为同行关注的是,碧桂园“进城”后的运作模式。据透露,宏观调控之前,碧桂园拿地成本相当低,不超过20万元/亩,并且多为分期付款的方式。2006年8月31日,碧桂园首次进入广州市中心区拿地,以近4。8亿元拿下珠江新城B-6地块。
业内人士评价,分期付地价款、大盘运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何控制单个产品利润的极致化将成为摆在众多开发商面前的难题。
投资者表示,碧桂园这几年值得关注,其在上市之后增加大量市区土地,对管理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调整资产结构也是该公司较为重要的一步。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