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80后"创业的故事,仅仅是财富新生代的缩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去年底四川总网站数为14769个,占全国网站数量的2.1%。"成都互联网中实在有太多高手。"邵晨估计,成都至少有20家以上的网络公司达到20万/年的利润,不需风险投资或上市就能活得很滋润。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负责发掘团队的李静女士透露,在最近软件园推出的"创业团队"计划中,许多报名者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后起之秀。
在调查中,记者深刻感受到,这批"80后"财富新贵有许多共同点:尽管年轻,但他们方向明确、很有主见,敢于破除成规,不怕失败;他们在业内一线至少摸索了2年以上,有成熟的商业赢利模式,善于利用风险投资壮大自己;他们善于创造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有着远大的发展目标,能激励发挥员工才能,不靠高薪就能吸引高手为其打拼;他们的学历不一定很高,但他们善于学习。
上述三个团队都承认一点:和90年代末涌现的第一代四川互联网商人相比,"80后"实在幸运,他们没有经历网络泡沫带来的那种阵痛,恰好借鉴了前辈们留下的经验教训,目前互联网正处于第2轮热潮,市场环境好了很多---他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代。"80后"的出现,让本来互联网产业不是很发达的成都,有机会在许多方面和北京等一线城市一较高下。
在一个名为"捌零年后聚集地"的成都网络圈子里,有一句"开圈语"让人印象深刻---"这里是80年代人聚集地,我们最活跃,我们夹在困难与幸福之间。我们是怎样的一群人,让世界去说吧,走我们自己的路。"
"浙江人做网络,有一句话很流行:不赚钱的网站是可耻的。"在骡马市一幢写字楼里,1981年出生的马跃刚手下也有近20位年轻员工,他的网站也让同行瞩目。
马跃刚已是做了5年网站的"老人"。他是杭州商学院工程经济管理专业的优等生。2001年,马跃刚毕业由学校统筹推荐到杭州一大型建筑集团后,被派到重庆分部做工程预算。但是马跃刚的兴趣在互联网。他辞了这份金饭碗,回杭州进入一家在中国化工业很知名的垂直网站。没有技术背景,他就从市场推广做起,很快成为最年轻的中层干部。网站要在西南筹建分公司了,2003年,马跃刚到成都担当起筹建重任,租了间房子就做了长达1年的市场考察,2004年正式拉起团队开张,吸引化工行业发布供求信息,如滚雪球一般,成都分公司1年收入几千万元。
马跃刚一边做,一边留心其他的商机。"成都培训行业空间大,有3000多家机构,光管理咨询市场就有150亿元,而语言、电脑等针对个人的技能培训市场也有100亿元规模。"主意打定,马跃刚再次辞职,以7人团队、10万元资金开始创建成都培训网。"辞职对我来说损失很大,因为原来效力的那家网站很快就要上市,期权加收入,1年要损失上百万元。但我更看重自己创业的前景。"
马跃刚并不避讳盈利来源:培训机构成为网站会员交纳信息服务费,一家每年付1800元,60多家会员算来就是10多万/年的收入;此外网站上划出广告位给培训机构做短期招生,这一项每年也是10多万元。接下来,网站还要凭借培训机构会员给的最低报价,在网上争取招生代理,进而拿到15-20%的佣金返还。"综合算来,在成都未来可有600万到1000万的年收入,我们还将开拓四川的二级城市。"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