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队伍分裂最容易发生在企业从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过渡的时期。
创业阶段的特征是组织的创立者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和市场的技术活动中,以求得在市场中的生存,企业的组织是非规范化和非官僚制的,工作时间较长,大家为了生存而奋斗,不太计较个人的得失。而集体化阶段的特征是企业已经度过了生存期,组织获得有利的领导并开始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部门也随着权力层级、工作分派及劳动分工而建立。企业在由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过渡的这段时间中,随着企业从不规范过渡到正常经营管理状态,创业队伍中的很多矛盾很容易暴露出来,而这些矛盾正是创业队伍分裂的主要原因。笔者总结了一下,归纳为四大因素:
一、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有些成员因其能力已经不适应更大规模、更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这一点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乡镇企业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很多乡镇企业的创业元老文化程度不高,当初的成功往往是因为敢拼敢干,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干别人不敢做的事而发展起来,但随着企业进入一个规范发展的时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制约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创业队伍很有可能走向分裂。
二、创业队伍成员的经营理念与方式不一致,队伍思想没有统一,有些成员不认可公司的目标和策略价值观有冲突,导致创业队伍解散。
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柳传志是一位有科技背景的企业管理者,而倪光南是一名科学家,他们的分歧是经营理念的不一致,柳是市场导向,而倪光南是技术导向,这一根本的分歧导致了曾被誉为“中关村最佳拍档”的联想创业组合的分裂。当然,联想创业组合的分裂并不是发生在联想从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过渡的时期,而是发生在联想从集体化阶段向规范化阶段过渡的时期。
三、创业成员之间因为性格、个性、兴趣不合,导致磨合出现问题,创业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创业队伍解散。
群体性的创业队伍中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群体性的创业队伍是由一些因为私交很好而在一起的伙伴来共同创业,例如朋友、同事、同学、校友、亲戚等,多是由人际关系来寻找共同创业的伙伴,或是有相似的理念和观点,例如具有相近技术研发背景的人,基于对某一技术的狂热而结合。可以说,在人际上的交集是成为群体性创业队伍成员最重要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队伍成员在性格上的差异和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就容易被掩盖,有些队伍从表面上看,好像大家都在努力工作,但真正全身心投入者只有一到两个人,同时队伍内又缺乏真正的沟通,那么该队伍实际上并未形成真正的队伍,充其量只是几个人力量的加总而已。若队伍成员间目标不一致,则造成的结果就是1+1<2了。这种情况必定会导致创业队伍的解散。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