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后半期,国企改革,员工分流下岗。这一阶段的大龄创业者,大部分属于被动型创业。对他们来说,创业的机会成本极低,不必为放弃丰厚的薪酬和社会地位而患得患失。这些人往往会选择小本生意起步,靠诚信和勤奋,慢慢积累财富和商业智慧,在不断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
而二十一世纪初的大龄创业者们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准备更加充分。他们普遍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了解商业的规则和公司的模式,创业不过是他们实现更高追求和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他们不仅有远大的目标,更有清晰的商业模式,甚至还有坚强的团队作为后盾。
在开始深入了解这一群体之前,由于过分着意“年龄”的影响,我们最初曾主观地认为,后发的起点可能让他们畏惧风险,时间的紧迫没有给他们留有失败的余地。 与精力旺盛的毛头小子们相比,他们会“稳健之余缺乏创新精神,经验老道但容易墨守陈规”。
结果创业中国当20个采访结束后,这些臆断却没能站住脚。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比年轻人更能承受失败的勇气,“万事皆可为”的乐观,一种由成熟智慧催发的创造力,和以下一些共同的关键词:
活力。这群60年代前出生的创业者,创业起始年龄的平均值超过50岁,普遍有过一段苦难的生活经历。他们却没被磨平棱角。相反,他们在展开自己的事业时精力旺盛、充满斗志。铭万网的创始人张冀光和马为民就说,“我们从不认为自己63岁,而是53岁,我们经历的十年文革要除掉,那十年我们要挣回来。”威汉营销的女总裁陈一的精致外形,也让她看上去根本不像“知天命”之年。周君记的老板唯一的爱好是穿戴,尽管有时略显时髦花哨,但却让他充满活力。看淡年龄的劣势,这让他们看上去比同辈人更年轻。正是这种活力,支撑了他们持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激情与淡定。在这20位大龄创业者中,很多人早已拥有了令人羡慕的收入、资历和地位。放弃已有的名利,要面临高额的机会成本。做出这种选择,乃是基于他们对建立人生新支点的期待,其证明自我的动力要远大于追逐利益的渴望。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浓烈的激情和一种完全对立的淡定。这让他们并不惧怕失败,每一次失败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次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失即所得,实践、体验过程的本身,同样被他们视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53岁的马妮,开了8年形体梳理连锁店没赢利,又屡屡被骗,却一直在坚守和等待;55岁的赵申耗费七年心血打开了北京“吉野家”的市场,却被日本东家踢出局,不服输的他创立了“和合谷”,决心“用人生最后一次机会,去创建一个快餐方面的民族品牌。”
诚信。这一群体于这二字的执着,近乎执拗。李士全开“成李记肉饼大王”,坚持用福临门食用油炸油条,一斤黄豆就榨12碗豆浆;没摸过电脑的孙安民,为抵制开发商违规运作、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办起了打假网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在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下,这些大龄创业者普遍将诚信视作立身之本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用这种执着规范着自己公司的商业道德。“每个人都有一个诚信账户,里面的价值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一个公司,能够保证50年后依旧存在,靠的绝对不是扩张的速度,而是稳定的效益和持之以恒的诚信。”华泰保险总裁王梓木的感言,亦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创新。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