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使文化可以改写、队伍可以改变,跨国公司管理体系的束缚却难以突破。在雅虎总部的严格预算制度下,周推出新品需要先斩后奏,做出的成绩也难以获得美国总部的认可。在认识到“在大的官僚体系中,大家需要的是听话的职业经理人、更需要的还是安全,并不是我这样锋芒毕露的创业者。”之后,周鸿祎选择了离开。
在周看来,目前中国互联网“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里,来自美国的那一套管理机制并不适用, “如果不能让员工happy,中国的创业者和团队有最朴实的做法,‘惹不起,我躲得起’,最后团队就散了。其实,雅虎在中国真正需要应该是一个团队,一群非常能干的人,这些人知道怎么做事,能帮雅虎在中国打下一片天地。”回想当初,周鸿祎现在更愿意这样总结其在雅虎的那段经历。
尽管失去了3721这个平台,但也让周从雅虎学到了跨国公司在管理、公司整合方面的诸多优点,“基本知道了门户是怎么回事”,周鸿祎表示,实际上,国内公司之间的竞争反而更加激烈,“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卖掉自己的公司,卖掉会失去太多东西!”
“天使”的新事业
离开雅虎后,周鸿祎以合伙人的身份正式加盟IDG。周很快成为各种围绕资本的会议、论坛的座上宾,并开始奔走考察各种项目,然而收获更多的却是失望,“创业者总是那么浮躁,模仿多于创新,即使有好的产品也常常不会表达。”周鸿祎说。
在IDG的半年历练中,周鸿祎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介于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天使投资人”,利用资本杠杆来获取回报。
作为天使投资人,周鸿祎的职责首先是通过和创业者对话,使他们学会尽快找到核心商业模式的准确描述。通过提问,要求那些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创业者,按步骤想明白自己的商业设想,“因此,核心的商业模式并不仅仅是怎么挣钱,它是以上各种模式的组合。”
周鸿祎判断一个创业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产品是否真的能够给客户提供价值;第二,创业者本人和团队的判断。“任何一个商业模式,你最初看到、想到的,在未来做的时候,它会有很多变化,有很多根据环境、形势变化做出的调整,关键还是在于操作的人能不能把它一直引领下去。所以,在投资前一定要看准人,在后来的操作中如果换人,也就意味投资失败了。”周鸿祎一席话,似乎也道出了风险投资的关键。
因此,周鸿祎在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扮演了平衡双方力量的角色。他既需要告诫拿了投资人钱的创业者,要遵守资本的游戏规则,又要劝说投资者尊重创业者,最大程度的发挥创业者的积极性。
“毕竟,资本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是也有均衡的问题,如果一方强压另一方,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是双赢。”自认为脾气急躁的周鸿祎自己,也要遵守这个原则,“很多时候我们有不同意见,我们要劝说他,但是最后还是要尊重他的意见,这个没办法,因为企业是他的,我们只是一个投资人的角色。”
实际上,面对诸如像雅虎攻击奇虎、有人在网上阻击迅雷这样的情况,喜欢“打打杀杀、冲锋陷阵”的周鸿祎还是常常会跳出来。按照他的性格,能跟自己投资的、感兴趣的公司一起“战斗”,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并规划一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总是最让他兴奋的事情。
卖掉3721、离开雅虎中国让周鸿祎似乎更加亲身体验到了资本这个“天使和魔鬼”的两面。这位一路走来颇带争议的创业者,将在自己投资的奇虎公司,扮演着《硅谷热》中那个影响曾经他事业生涯的资本角色。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