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国编辑: 刘老师”的经历非常传奇。从1991年创业时的3个人,到1996年上市时的200人,到今天将近8000人的规模,他成功带领东软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如今,东软集团连续几年稳坐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第一把交椅,又是我国最大的国产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之一,在IT教育与培训业务方面走在国内企业的前列。
刘积仁趟出的这条商业道路差点儿由于放不下学者的“面子”而错过。刚刚参加完两会的刘积仁与记者谈起了他的创业经历。
从学者到商人
年少时的刘积仁是个“全能型选手”。他能吹笛子、拉二胡、小提琴、京胡、弹吉他,“带响的我都能来几下”;他能画画,“房间里画满了英雄人物的头像”;他喜欢木刻,自己刻了100多个毛泽东头像;他把铁板打磨成匕首,自己铸模用铁水做铁手枪、步枪……
如果真能让刘积仁选择的话,他当年可能会选择音乐系或者美术系。但是,那个时代,个人对命运没有更多的主动权。
刘积仁在当地的钢铁公司待了4年。他做过煤气救护工,当过电影放映员,也在工会搞过美术摄影。在这期间,刘积仁常常抽空在家自学高等数学和英语。“四人帮”倒台那年,刘积仁考上了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86年,刘积仁成了国家第一个培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
读博士期间,刘积仁的导师李华天送他去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做博士论文。“那是一个开眼界的过程”。
毕业后,刘积仁留在东北大学任教,33岁的他当上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刘积仁的最初心愿,是创办一间能与国际接轨实现“产研结合”的实验室。但他并没有想到为研发经费所迫,自己会在“教授”和“商人”这两个身份之间挣扎。
“一方面要保有学者的自尊,另一方面又真是没有钱,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刘积仁坦言,“心里头的滋味真不好受。”
1991年,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到中国考察,希望找到一个研究团体承接汽车内部的软件系统。刘积仁认准这是个机会,便特意去了趟日本进行“路演”。当看到阿尔派有意向时,刘积仁咬着牙开了一个天价:30万美元!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倒让刘积仁有些措手不及。
同年,刘积仁与阿尔派组建了东大阿尔派软件研究所;1992年又以在中国开发的电力、电信业务项目和软件产品为主营业务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1993年将两家公司合并建立了一个股份制的企业。东软公司的运转机制走上了正轨。1996年,东软上市,此时的刘积仁已经离科研越来越远了,正如同他书架上的书,专业书籍在慢慢靠后,不断增加的是公司财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刘积仁把东软这些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公司成立后求生存、打开局面的阶段,企业主要侧重培养市场开拓和建立品牌的能力;以1996年上市为标志,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运营体系的阶段,主要侧重培养组织构造和战略执行方面的能力;自2000年起,整个经营大环境发生变化,公司调整战略,进入加大国际化进程的阶段。
学者刘积仁走上了商业人生的道路,而且一发不可收。
一生中的两个人
在求学和创业的初期,有两个人是刘积仁最要感谢的,一个是导师李华天,一个是刚去世的两院院士王选教授。
李华天是中国最早几位从事计算机与网络研究的科学家之一。1946年,他考取了美国哈佛工程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返回祖国。1952年,他来到东北大学工作,后任东北大学副校长。 [Page]
从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到博士毕业,刘积仁承认,李老师对自己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谦虚,而且把个人的荣辱和名誉看得很淡。”刘积仁说,李老师教会了我,作为一个技术人,要有一种宽容的胸怀,同时,在一个团队里,如何把个人的利益和别人的成功绑在一起。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