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拯救战略则是内外并举,在外贸方面,积极鼓励出口,利用亚洲周边国家、特别是“四小龙”受金融风暴重挫的机遇,形成了“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在内需方面,中央政府被迫开放房地产市场,以此激活消费市场,经过两年调整,中国经济得以复苏。在这一轮调整中,中央集权继续得到了强化,通过“国退民进”的战略,政府把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国有企业抛给了市场,而在金融、能源和资源性领域坚决地形成了垄断的优势。
很显然,当今的中国经济仍然行走在这样的调控逻辑之中。从目前的景象看,基本可以得出下述三个结论:
一,要复苏经济,仍然要启动现有的三大引擎。外贸的复苏受国际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制造业面向国内市场的创新变得非常重要。其次,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最直接的启动方式,近期对铁路的2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广东、浙江等省份相继推出的万亿重振方案,都是这一思路的呈现。再次,唤醒民众消费,似乎除了激活地产,别无他策。
二,管控将进一步加强,在全球经济紧缩,国家资本主义纷纷抬头的时刻,中国的宏观管制势必加强,也就是说,最好的市场化改造时间已经错过了,我们不可能指望在未来的一个经济周期里实现新的改革突破。
三,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变得非常敏感。在当前的财税制度下,地方政府承担了60%的支出,却只分到30%左右的收入,如果地产在短期内无法复苏,地方财政将面临空前困难,本月,已有专家建议中央政府允许地方发行债券。中央与地方在税收上的明暗角力将非常引人关注。
十年一轮的萧条,让我们更真切地观察到了中国经济变革的某种宿命与规律。我们仍然在一条“历史的三峡”中艰难前行。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