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yssen Krupp)手中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将这座世界上最壮观的工厂整体搬到中国,更是沙钢的壮举,而沙钢的产能也因此跃升到1000万吨。这一交易成为沙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
不过,沙钢的野蛮成长也不无风险。2004年3月,铁本新厂因非法占地等原因被国务院查处,成为当时宏观调控的标志性事件。资料显示,占地近万亩的铁本新厂,计划产能为840万吨,概算总投资105.9亿元,至查处时投资已达40亿元。鲜为人知的是,铁本陨落时,作为另一颗民营钢铁新星的沙钢也一度处于濒危的境地。当时,沙钢正全力推进从海外整体搬迁而来的霍施钢厂的改造项目,这一项目占地上千亩、前后投入多达150亿元,以图建成650万吨的热卷板生产线。但直至2003年底,该项目仅取得了原国务院经贸委的批准,还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2004年初,国家发改委欲开展新一轮宏观调控时曾赴沙钢考察,但幸运的是,沙钢报批手续较铁本齐备,且经济实力远在铁本之上,加之沙钢项目建设速度惊人,在2004年3月时已基本建成,最终躲过一劫。
杜双华控制的日照钢铁最终难免被国企整编的命运,则昭示着民营钢铁企业的另一种风险。2003年创办的日照钢铁,依托滨临全国最大的铁矿石码头山东日照港的优势迅速成长,2007年产能已达到775万吨。然而,杜双华一己之力难挡山东省政府整合本地钢铁产业的决心,2008年11月,日照钢铁与国有的山东钢铁集团签订了重组意向书。2007年,也传出过宝钢洽购沙钢的消息,沈文荣当时接受记者采访称,受融资瓶颈制约的沙钢和宝钢、武钢、鞍钢都探讨过合作,但至今沙钢仍顽强保持了独立。
强悍基因的另一面,是沙钢员工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野蛮人”的管理方法。在同行看来,沈文荣拥有“像铁一样的强悍性格”,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而且并不以为累,以摆弄钢铁为最大兴趣。每天早上6点40分,只要不出差,沈文荣都会坚持在工厂门口迎候员工,当面给相关人员布置工作。这种“工作狂”的热情,也感染了他手下的上万名员工。据报道,沙钢弥漫着紧张的生产氛围,工人三班倒作业,行政人员早上7点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而且周末不休息。在沈文荣之外,沙钢还有19位副总,这个庞大的高层管理团队每天下午4点半都要准时开会,一开就是3个小时。除了沈文荣,所有的高管都是七八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按照沙钢的说法,这样既节约了办公成本,工作效率又高,有事情可以迅速作出沟通和决策。
正是沈文荣及沙钢这种难以言明的强悍基因,促成了沙钢野蛮的成长,也为其后来的一系列的收购活动提供了内在驱动力,造就了业界惊叹的“沙钢速度”。
四次并购迅速做大
沈文荣接手沙钢之初,沙钢年产量不到1万吨,只有小圆钢、小螺纹钢、小角钢等七八个品种,是苏南地区众多藉藉无名的小钢厂中的一个。25年后,沙钢不但成为江苏最大的钢铁企业,而且成为跻身国内前三、世界前十的钢铁集团。研究发现,除沙钢集团自身强悍的基因把握住了一次次发展机遇外,外延式的并购是推动沙钢规模做大的另一要素。
2005年发改委颁布的钢铁产业规划,是沙钢外延式并购的直接推手,根据规划,发改委原则上不再审批新项目的建设规划,鼓励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此,沙钢制定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内后外”的并购策略,短短两年时间内,产能由1500万吨提升至2500万吨。
收购江苏淮钢是沙钢迈出外延式增长的第一步。2006年6月,沙钢集团分两次收购江苏淮钢共计90.5%股权。资料显示,江苏淮钢是苏北最大的钢铁企业,当时年产优特钢能力超过200万吨。重组后的江苏淮钢经过技术改造,产能提升至300万吨,成为沙钢集团的特钢生产基地。2007年9月,沙钢再下一城,收购河南永兴钢铁80%的股权。永兴钢铁是河南省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1993年建厂,当时拥有钢铁产能100万吨左右,而正在上马的技改项目将使产能达到250万吨。
其最近的一次大型并购,是2007年岁末从江苏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委会手中买下江苏永钢25%的股权。江苏永钢拥有近百亿元的总资产,年产钢能力高达500万吨。单从产能角度分析,沙钢此单收购的权重,不亚于轰动业界的宝钢收购八一钢铁—后者被收购时,产能仅为300万吨,技改后可达500多万吨。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