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更有优势
“上世纪80年代下海的人就像河里的泥鳅,滑得很!”成都某私企老板苏先生笑言,八十年代创业的人要么是“贫嘴王”,要么是“交际花”,谁会吹牛,谁就混得开。迄今,十几年过去了,在现在年轻人眼中,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本报调查显示,公众推选出的创业者最应具备的素质依次是“外向(65.1%)”、“年轻(60.2%)”、“有钱(30.6%)”和“高学历(24.9%)”等等。
“你要和供货商周旋、要和顾客讨价还价。能侃,生意自然手到擒来。”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孙思认为,自己能用一年时间在淘宝网上成为皇冠级卖家,全凭自己外向的性格和沟通能力。
不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不是人人都有。华中科技大学创业实践中心副主任陈鹏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缺少和社会的“亲密接触”,不太懂得与人沟通的技巧。在他看来,外向的人更容易突破心理障碍,在沟通和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选择最佳的创业地点时,大多数人没有将票投给“大城市(18.1%)”,而是选择了“中等城市(50.5%)”或“小城市(21.8%)”,更有9.6%的人将目光转向了乡镇。
“选择在中小城市和乡镇创业有利也有弊。”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创业经济研究与实验中心的研究员张耀辉认为,中小城市各种资源价格低廉,能降低创业成本,但是经济发展慢,对事业的发展会有一定限制。
陈鹏更看好大城市的创业环境。他认为,城市越大机会越多,制度也越完善。据他分析,在大城市创业的通常是高学历或有工作经验的人,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青睐的行业来创业,这种机会型创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过,现在中国更多的还是生存型创业者,他们创业是迫于生计。”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共青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负责人并不认同“最佳创业地点”之说。他认为最佳的创业地点是不确定的,因为商机不受地点的限制,哪里有市场和项目,哪里就能创业。
创业不分高低贵贱
“如果我想搞一个芯片生产公司,也许我会得到很多支持——国家优惠政策来了,银行低息贷款也来了;如果我想在街上摆摊儿卖馒头,你瞧,城管来了。”北京市某银行职员小华坚定地说,以后要创业,就要瞄着高端、高科技、国际化的生意去做,这类企业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条件。
调查显示,56.3%的青年认为,国家应该优先扶持小规模、低成本的创业;51.6%的青年认为国家应该优先扶持弱势群体创业;35.4%的人认为应该优先支持高新科技企业创业。
“创业没有高低贵贱,小本生意和高科技企业都应该得到支持,明确这一点很重要。”杜绍基认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科技企业通常规模大、发展潜力大、能够容纳的劳动力也多,对解决就业问题很有帮助。
但同时他也发现,现在国家对中小企业创业的扶植力度稍弱。他认为,要对小规模、低成本企业进行支持确实会遇到很多操作上的问题,比如如何对基数庞大的小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如果企业亏损了,谁来赔偿,这些问题不好解决。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