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社会责任,希望企业能为灾区的重建贡献力量。现在企业对灾区最大的贡献就是灾区的企业能尽快恢复生产,帮助当地解决就业和经济恢复。中国国金融市场周三努力克服对破坏性大地震的担忧;大量企业恢复运营,停牌的股票恢复交易,灾后重建将提振需求的预期也推动股价上扬。但四川省周边的受灾地区部分业务(包括汽车厂和锌矿)仍处于关闭状态。
政府:十年给给地震灾区怎样的重生
侯书议先生在中国网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思考灾后经济重建,当前来说并不算过早,因为经济行为总会有个滞后效应。
对于汶川震灾之后的经济重建须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尽快恢复生活生产。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中央财政已紧急下拨地震救灾资金人民币 8.6亿元;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又紧急下达三亿元投资,用于四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应急抢修和恢复建设。
侯认为这一数字显然投入的整体力度还不够大。从中国的财政盈余以及巨额外汇储备看,中国解决汶川震灾在资金上并不短缺,且是非常富裕、轻松的。如果把巨额外汇储备变现变物,更多地用于汶川震灾中的经济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医疗教育重建,以及受灾居民的食品、房屋重建等方面上进行大力补贴,不但有助于消解一大部分重灾区居民的民生问题,对于汇率存在的风险以及优化资金配置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抓住要害,避免重复投资建设成本。城乡居民房屋建设、以及基础设施(路、桥等)、公共楼堂场馆(学校、医院等)建设等应该进一步规范、强化,须严格按照建筑标准执行以防抗震抗灾的预期。这次很多学校的校舍坍塌就是这次震灾中的一大启示,比如,向峨乡中学一栋主教学楼发生垮塌;都江堰市聚源中学一栋六层高的教学楼除两边楼梯间以外全部垮塌;德阳市实古镇中心小学、莹华镇中心小学和中学、八角镇中心小学、洛水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倒塌等等,对于地震高发区而言应该有一个深切的教训,如果是在建设前能够完全按照更高规格的房屋抗震标准进行建设,从哪一个角度而言,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既能减少重复投资建设成本;也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居民生命、以及减少居民财产的损失。
发生地震的不是经济首都上海,也不是政治中心北京,也不是次中心城市深圳,政府会有怎样的重建方案还是一个未知数。在这里,我们在为灾区人民祈祷的同时,也要考虑除了政府和企业,我们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