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长辫子成“无字招牌”
1989年,黄金吐夫妇和义乌许多黄金加工经营户迎来了事业的转机。这一年,义乌市工商局灵活运用国家允许私人黄金加工的政策,将全市22家黄金加工经营户集中到城中中路39号。黄金吐夫妇也开起了金盛黄金加工店。
有了自己的店铺,黄金吐夫妇的经商才能开始得以发挥。黄金吐负责加工,曹淑仙负责揽活和送货。随着和客户接触增多,曹淑仙以其特有的热情和诚信赢得了普遍信任。从1986年开始打金起,曹淑仙就一直留着长辫子。后来,她的长辫子居然成了“无字招牌”,客户到店里委托黄金首饰加工,都要找到“长辫子”才放心。
“义乌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市场繁荣,与政府各部门灵活运用政策是分不开的,我们黄金加工行业也是如此。”曹淑仙说,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下,义乌的黄金加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甚至开始有了少量的私下黄金首饰交易。万商云集的义乌人流、信息流相当丰富,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自然不会忽视义乌黄金加工一条街的存在。由于义乌黄金首饰的价格比其他渠道便宜许多,来自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的客商也慕名前来寻找“长辫子”。这些老客户与曹淑仙夫妇的生意,一直持续到2000年全国黄金交易市场完全放开。
故事四:
年老店的坚守
回顾进入黄金珠宝业20多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不善言谈的黄金吐夫妇说得最多的就是对老客户的感激。现在,黄金吐夫妇在义乌市区开出了四家黄金珠宝店,其中三家交给儿子、儿媳打理,城中中路上开了15年的老店仍由自己照看。曹淑仙告诉记者,他们夫妻能做到今天的规模,靠的是坚守。十几年来,义乌的黄金珠宝店开了不少,但也关掉不少。关掉黄金珠宝店的人中,有的是因为耐不住寂寞。黄金珠宝行业看起来财大气粗,其实是一个利润并不丰厚的行业。许多人在进入这一行业后才发现,靠这行赚大钱并非易事,于是转投其他行业;另一部分关掉店铺的原因是因为不善经营,撑不下去了。因为,没有一群特别忠诚的老客户,生意很难有起色。
在黄金吐夫妇的老客户中,有不少是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这些客户直到现在到他们店里,仍然要找“长辫子”的曹淑仙。
对于将来的发展,黄金吐夫妇说不知道还要坚守多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手中这份家业迟早要交给孩子们打理。眼下,他们年富力强的儿子、儿媳已经开始独当一面,并做出了比父辈更好的业绩。这让老两口感到十分欣慰。
第三代: 故事: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