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校园明星的余力,大一时作为主持人活跃于各种校园活动中,大学生活多彩而充实。她怎么也没想到,参加大赛后,却发现“自己像是完全不了解自己一样,以前没想过的问题全都摆在了面前”。
震惊之余,余力静下心来进行了认真考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留恋浮华的人。于是,她选择翻译专业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余力已经过了英语四级,并考取了计算机二级证书,专业四级证、三级口译证、导游证都在她的规划之内。
余力还利用假期到一家英语培训中心做兼职,目的很明确,看看规划和现实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以便自己及时调整。 像余力一样,很多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学生,“给自己号准了脉”,发现了自己的潜能。
王魅力的创业故事在农大广为人知。刚入大学时的王魅力迷上了网络游戏,周末是“雷打不动”的游戏时间。一个偶然的碰撞,激起了他创造的火花。
他和一群原本“躺在床上规划未来”的年轻人决定创建“极秀家园”。他们立足专业,走出专业,学草业的转型搞网络,难度不小,通过努力,如今这个团队已小有名气。热衷创业,并没有荒废学业,王魅力选择了读研继续深造。
平台的力量
学农林经济管理的肖玉竹,把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自己人生的行动指南,不折不扣地执行。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肖玉竹,“急于奔赴‘三农’建设第一线”。尽管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没有获奖,但其间催生出的要创办兴农社的想法,深深地扎根于这个年轻人的脑中。
借助这个舞台,肖玉竹认识了一批专家学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了良性互动”。
不再是“纸上谈兵”,因为有了约束力,也就有了执行力。草根创业网www.chuangyezg.com
同学们的反馈,坚定了校团委要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持续下去的信念。传统观念中,教育学生总是要“既来之,则安之”。而通过大赛的平台,一些大学生延展了自己的专业,找到了“第二臂膀”,发展的空间更广阔了,学生的信心更足了。
张岁玲说,通过学校的倡导,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自己规划未来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农大学子在行动。
校党委全力支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党委书记王家勋亲临第三届大赛现场,勉励学生:“只有知道明天能干什么,今天活着才有意义;只有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今天活着才有追求;只有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今天活着才有信心。”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