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使投资人的帮助下,王迈和原商学院内部求职互助社团成立了帮助大学生进行求职辅导、职业规划的公司,“因为北京有最多的过来人资源和最多的想要成为过来人的群体。 至于那份年薪百万的工作,由于工作所在地的香港没有归属感可言,一年合同期满时,王迈就退出了,回归自己的创业团队。回到北京,在清华东门外这个可以给他极度归属感和自信心的地方,他预言,自己将开始下一段传奇。 离开老家整整八年了,王迈却至今仍是他中学母校的一个传奇。“我习惯被人崇拜。”王迈坐在中关村自己那间略显局促的办公室里很坦然地说,眉宇间淡定多于骄傲。翻开他的工作日程簿,招聘、业务拓展、拜访客户……“档期”排得满满当当。下个月,公司即将搬迁至附近一处宽敞得多的写字楼,这成为他和弟兄们近期最上心的大事。“北京是一个可以实现你各种梦想的地方,但前提是,你必须做好准备。”
本期客座 王迈 26岁,黑龙江哈尔滨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来京整8年,2007年看准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市场诉求,组团创业。期间曾在香港工作一年,随后放弃百万年薪的工作,专心回归创业团队。 致北京客 我想对所有和曾经的我一样,想要留在北京或是来到北京工作、即将成为新北京客的大学生们说,你决定留北京之前,一定要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这里有我的发展目标吗?二、关于我的目标,我准备好了吗? 要知道,在北京生存的外地人通常是两种状态,要么就踏踏实实奋斗在这里扎下根来,要么就漫无目的地漂着、混着。如果你想成为第一种人,那么找准目标、认清自己无疑是当务之急。 我的户口并不在北京,但这并不妨碍我成为北京的主人。北京是用来享受的地方,这种享受除了物质方面,更多的是成就感、归属感。大学生找工作不要想赚多少钱,而是要问自己值不值这个钱,还要确定自己能够创造的价值必须比这个工资高。只有这样想,才会有合适的定位。 ■ 进京路 1989年 来首都机场为父亲出国留学送行,小学课本上画着的天安门和长城都在那一冬天变得触手可及 2001年 考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初步圆了父母给自己做的北京梦 2004年 保送清华研究生 2006年 考上了荷兰银行在香港的暑期实习,开学前即获得offer,年薪近百万元 2007年 联合当年同为过来人俱乐部的成员一起创立公司。 2009年 辞去投行职务,结束了香港、北京两头飞的状态,专心致力于大学生求职培训。
■ 客“弹”北京 北京给我家的归属感 记:你为什么会对北京有这么强烈的归属感? 王:因为大学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学习方法、价值观等东西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我最重要的这几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所以这里是让我成长的地方,就是家。还有一层归属感源自我的母校,她为我搭建起来的平台和提供的资源太多了,有时候办成一件事之后转念一想,才发现,为什么我会这么容易做到呢,因为我有这样的平台。 记:如果没考上清华会怎样?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