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
2009年4月,这几名年轻人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启动资金50万元是他们中的三人合伙凑的。办公地点在海淀区知春路某小区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客厅是办公区,卧室就是董事长办公室兼接待室,六个白手起家的大学毕业生找到了他们创业的根据地。
真正创业,他们才发现自己准备不足,面临的问题一大堆,例如人手不足、技术不熟、市场未开拓等,他们只好分工合作,边摸索边干。做视频简历之前,需要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点,为其设计职业规划,然而他们中并没有这样专业的职业分析师。学经营管理的朱莉莉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如何分析职业倾向测试表。钱婷娜也帮忙林彩霞做设计,学习做各种求职者的个性视频模版。学新闻的郭天佑揽下了摄影这样的技术活,学经济的邓江负责出去谈客户。“去跑业务时,有些公司以忙为借口不接待我们,有些以为我们是做推销的,甚至有家留学中介机构根本不让我们进。”回忆自己跑业务的困难日子,邓江百感交集。吃一堑长一智,他慢慢摸出了“门道”。“后来我就对公司说在接待处已经预约了,他们就放我进去,见到经理后再说明来意。通常只要他有时间,还是会听我们说的。”邓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生意经。
为了这个共同的公司,他们六个人拧成了一股绳,一起成长,他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虽然报酬不算丰厚,但这是我们自己的舞台,和我们荣辱与共,所以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邓江这样对记者说。
发现校园里更大的市场
随着公司和团队的逐渐成熟,这几个年轻人以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校园里还蕴藏着更大的市场,而且是一个还未被别人开掘的金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回学校帮助老师组织了一次校友聚会,发现组织一次这样的大规模聚会很不容易,琐事繁杂,通常要有专人组织策划,大家都很忙很不方便。他们就想,如果有人全程代办这样的校友聚会,就会省很多事,应该会有市场,而北京目前还没有专门代办校友会的公司。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