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国编辑整理:好文章当然给大家看。
有这样一家公司:甫一成立,就赶上“非典”,订单都拿不到;即将上市,却遭遇分家,公司元气大伤;刚刚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大浪又迎面扑来……
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老总,你会说什么?
上海晟峰集团总经理、上海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张松峰说:“我这个人,一直都很幸运。”
这不是自我解嘲,也不是对生活的反讽。因为这些困难,都已经被张松峰一一化解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1、抢先半拍 进入交大“神童班”
见到张松峰前,他的秘书提醒记者说:张总说话很快,你可能来不及记。
果然。张松峰不仅说话快,走路也快,做事更快。
就连读书都比别人快半拍——1985年,上海交大首次推出“试点班”,免试特招高中在读学生中的优秀者,正在读高三的张松峰就这样提前半年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大学四年半,他读完了计算机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
选择计算机,是因为张松峰的理科成绩好;选择工商管理,是因为他对此感兴趣。
在十几岁的张松峰选择自己的专业时,计算机还是些长得笨重、操作又很复杂的大家伙,盘踞在研究部门和大学的实验室里嗡嗡作响。他从未预料,自己大学毕业时,这些笨重的家伙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疾驰飞奔;更未曾设想,自己会有一天创立一家软件公司,融入IT产业这股洪流。
更可贵的是,他所在的“神童班”还盛产精英:沈南鹏(携程旅行网、如家连锁酒店创始人,红杉中国基金的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杨振宇(远见中国传媒总裁兼《东方企业家》发行人)都是张松峰的寝室室友。他也在这里遇到了若干年后创业的合作伙伴。
虽然还远远没有创业的想法——当时的社会环境甚至还没有创业的说法——但张松峰日后创业所需的技术知识和人脉资源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积累起来。
2、小试牛刀 短暂的首次创业
我们总会尝试着走一些路,虽然可能最终会放弃它,但这段路的经历已经成为一种人生财富。
第一次创业时的张松峰就是如此。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对电脑的需求刚刚兴起。张松峰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刚开始的运作模式很简单:从南方把电脑硬件买来,然后组装并加价卖出。对当时仍在初期的市场需求来说,这种运作模式相当有效,利润空间也很大。
随着竞争的激烈,他们开始自己开发系统。当时的不少政府、学校都采用了这个系统。如果按照这个步伐走下去,公司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
不过,张松峰却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早在初中时,他就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了“节奏”:30岁之前好好玩,30—40岁专注于事业,40—50岁投身公益,50岁之后,就去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悠闲地生活。
年轻的张松峰决定:青春最美好的时间,应该用来体验世界各地的人生。正好一家著名的日本银行向他伸来橄榄枝,于是,张松峰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深度旅行”。/
对这段短暂的创业历程,张松峰从未希冀它会对自己的以后有什么“好处”,单是那种骑着自行车进货、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挥汗如雨的忙碌,这段激情燃烧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不会忘记的一段人生经历。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