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零风险跳槽” 一路跳回上海
张松峰是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会舍弃自己的公司去“体验生活”。但他也是个现实主义者,哪怕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他也不接受一丁点的现实风险。
拿着日本薪水,住着日本房子,过着完完全全的日本生活。张松峰“深度旅行”两年后决定离开。他当时的年薪已经相当于人民币七八十万,而国内的平均工资每个月只有区区四五百元。这样的落差他显然无法接受,张松峰要寻找一个没有任何风险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被他找到了。他得到一个被某家日本公司派往香港的工作机会。继续拿着日本企业的高薪,张松峰开始前往香港进行“深度旅行”。
不过这次“旅行”的时间有些短暂,因为他前往上海出差时又被另一家日本公司看中,对方表示愿意答应他提出的任何条件,只要他接受被派往上海分公司的邀请。张松峰提出的“苛刻”条件都被对方一一应允。即便如此,张松峰仍然经过长达8个月的“考验期”才最终接受了对方的邀请——他一定要确保自己的跳槽万无一失。
很快,回到上海的张松峰又被复星集团“挖”走了。不用说,被“挖”之前,张松峰也是通过各种途径“投石问路”,确保“零风险”之后才真正“起跳”。
厌恶风险,却勇于尝试。就这样,张松峰用两年的时间四易东家,“跳”回了上海,而且身价一路上涨。
4、看准时机 “非典”年开始二度创业
张松峰加盟复星集团时获得了一些股份,算是“股东兼总经理”。不过,张松峰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2003年1月份,张松峰自立门户,创立了晟峰软件有限公司,主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
这是个不起眼的小公司,一共只有15名员工,投资额也不过160万元。更要命的是,这个小公司刚刚诞生两个月,就碰上了“SARS”这个不速之客。日本的业务接不进来,公司的人也派不出去。满月没多久的晟峰面临着第一道坎。
现在回忆起来,张松峰没觉得自己多“倒霉”,反倒庆幸自己抓住了最好的时机。因为在此之前,国外企业对软件外包的需求还没有成长起来,而在此之后,国内从事软件外包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张松峰是在恰当的时候做了恰当的事情,抢得了先机。
晟峰利用“非典”这段时间对员工进行了培训,为日后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也正因为当时公司人少,所以,资金勉勉强强也就撑过去了。如果晟峰早成立一年,发展到一两百人的话,在“非典”时期接不到单子,是否还能撑得过去就要画个问号了。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